羅馬帝國和秦漢皇朝的貨幣流通,勝於一般古代農耕社會,羅馬尤甚。羅馬壓金幣、銀幣、銅幣。中國皇朝只鑄銅幣,金和銀以錠或重量交易。
|
|
|
|
|
|
羅馬的貨幣除商務外,更兼宣傳作用。政府經常收回錢幣,重新壓造,以載適時的圖案口號。最常見的皇帝或權貴的面像,提醒人民納稅,如耶穌教訓:“把愷撒之物交給愷撒”。(a)朱利·愷撒面像,銘文宣稱他出任獨裁者。(b)奧古斯都皇者之像,足踏地球。(c)慶祝奧古斯都兼併埃及,流行帝國東部。(d)“猶太之悲”,慶祝帝國平息69-70 年的猶太人起義。(e)紀念羅馬誕生的神話:母狼哺乳創立羅馬的雙生子。(f)慶祝大圓形競技場落成。
|
|
東周列國各鑄銅錢,形式各異。齊、燕、趙流行刀幣。韓、魏、趙流行各式剷形的“布幣”。楚地盛行像貝幣。這些錢幣的形式,多少反映古代一度用貝殼或金屬工具作交易媒介。秦和趙、魏黃河一帶用圓幣。統一中國後,秦朝統一貨幣,鑄發銘刻重量的方孔圓錢,重半兩。漢初私錢紊亂,直到武帝把鑄幣權收歸政府,發行高質五銖錢。穩定的貨幣象徵兩漢業績,如唐朝劉禹錫詠蜀先主:“勢分三足鼎,業復五銖錢。”圖示不依實物比例,把五銖錢特別放大。
|
羅馬共和國早期、秦朝西漢早期的經濟,都以自具耕地的小農作基本。隨著貧富差距日大,土地兼併,很多失去田地的農民淪爲佃戶。東西兩地的田租都逾收成一半,比漢朝三十稅一的田稅重得多。以下兩幅繳租圖,注意兩個分別。第一,羅馬人用錢幣繳租,漢人用穀物。第二,羅馬地主記帳用蠟板,漢人地主用竹簡。
|
|
|
|
|
|
|
|
|
二世紀的高盧墓浮雕刻畫地主查帳簿,看佃戶交來的一袋錢幣是否夠付地租。(Landesmuseum, Trier).
|
|
東漢墓塼刻畫坐在門前的地主手持竹簡,監視拉車來繳租的佃戶把穀物倒進量器。(四川廣漢縣文化館)。
|
|
古代的羅馬和中國都是農業社會,百份之八十以上的人民事農。生産最大宗的是大衆的食糧穀物。高價產品,地中海一帶以橄欖油和葡萄酒著名,中國則以絲綢獨步天下。
|
農戰
|
犁與矛是羅馬農民戰士的標誌,也是羅馬經濟文明的根基。(Museum of
Roman Civilization, Rome).
|
農戰是商鞅變法的基本政策,經濟與軍備同時發展,使秦日後能統一中國。
|
|
|
|
|
牛耕。三世紀的非洲鑲嵌圖。 (Cherchel Museum, Algeria).
|
|
牛耕在西漢時已遍行。墓壁拓片(江蘇 Suining 縣)。
|
|
|
|
橄欖林是希臘羅馬世界的一大財源。豐收時用長捧擊打樹枝,收集落下來的橄欖,然後用機械壓榨其油。橄欖園的最大危機是容易造成土壤流失,因此善於管理土地最重要。
|
|
蠶蟲日夜啃吃桑葉,蛻皮四次後,吐絲作繭,在繭中化爲蛾,破繭而出生卵。人類不待它化蛾便把繭放在熱水中,浸軟抽絲。一扎扎的生絲物輕價高,又較有標準,一度在西域絲路上當貨幣般流通使用。
|
|
|
|
造酒三步曲:採葡萄,運葡萄,把葡萄踏破,取汁釀酒。四世紀鑲嵌圖。(Santa Costanza, Rome.)
|
|
絲綢三步曲:由右到左,捻絲,紡紗,織錦。東漢墓壁拓片。(江蘇徐州銅山出土)。
|
|
|
|
網魚。二世紀非洲鑲嵌圖細節。(Hadrumetum, Tunisia.)
|
|
漁獵豐收。東漢墓壁托片。(四川成都)。
|
|
東西世界都商交繁忙。秦漢的城鎮劃出特定地區作市場。羅馬的城鎮多有沿街開設的店家。
|
|
|
|
食物店。二世紀奧斯提亞(羅馬城的港口)浮雕。(Roger-Viollet, Paris).
|
|
酒坊。東漢畫塼。(四川新都出土)。
|
|
|
|
在左下角巨輪中的奴隸著力幫建築工程擧重物。墓壁雕刻。(Haterii).
|
|
四川鹽井。東漢畫塼。(成都博物館)。
|
主頁
|
|
|
|